粉尘爆炸常见于粮食加工、木材加工、金属打磨、化工粉体等行业。其发生需满足 “可燃性粉尘、助燃气体、点火源、粉尘云、密闭空间” 五大条件,防控工作需围绕 “消除隐患、阻断链条” 展开。以下 10 大核心措施,从源头到应急形成全流程防护体系,为企业安全生产筑牢防线。
一、严控粉尘产生与积聚,切断爆炸物质基础
可燃性粉尘的大量产生和积聚是爆炸的前提,需从生产环节源头管控。首先,优化生产工艺,采用湿法作业替代干法作业,如木材加工采用喷水打磨、金属抛光使用乳化液冷却,从根本上减少粉尘飞扬;其次,合理设计设备密闭结构,对粉碎机、输送机、料仓等产尘设备进行全封闭处理,加装密封垫圈和防尘罩,防止粉尘泄漏;最后,建立常态化清扫制度,每日对车间地面、设备表面、梁架立柱等易积尘区域进行清理,严禁用压缩空气直接吹扫(避免形成粉尘云),应使用防爆型真空清扫设备或湿式清扫工具,确保车间粉尘积聚量低于爆炸下限。
二、加强通风除尘,降低粉尘浓度
通风除尘系统是控制作业环境粉尘浓度的关键。企业需根据生产规模和产尘量,配置符合要求的除尘设备,优先选用袋式除尘器、旋风除尘器等高效除尘设施,且除尘器应安装在独立建筑内,远离生产车间(避免爆炸蔓延);其次,合理布局通风管道,确保管道内风速达标(防止粉尘沉积),定期清理管道内积尘,避免管道堵塞引发压力异常;同时,在产尘点设置局部排风装置,通过负压吸附将粉尘直接引入除尘系统,减少粉尘扩散至车间空间;此外,需安装粉尘浓度监测仪,实时监控作业环境粉尘浓度,一旦超标立即触发报警并停止相关作业。
三、消除各类点火源,杜绝爆炸触发条件
点火源是引发粉尘爆炸的直接诱因,需全面排查并严格管控。首先,电气设备防爆化,车间内所有电气元件(电机、开关、照明灯具等)必须选用符合粉尘防爆等级的产品,严禁使用非防爆电气;其次,杜绝静电积聚,设备、管道应安装可靠的接地装置,操作人员穿戴防静电工作服和手套,定期检测接地电阻;再次,严控明火作业,车间内禁止吸烟、动用明火,如需焊接、切割等作业,必须办理动火审批手续,清理作业区域 5 米范围内的可燃性粉尘,并配备灭火器材;最后,防止摩擦撞击火花,设备运转部件需定期润滑和检修,避免金属与金属、金属与硬物的剧烈摩擦,选用不发火材料制作易摩擦部件(如铜合金)。
四、优化设备与工艺设计,减少密闭空间
密闭空间易导致粉尘云积聚,需通过设计优化降低风险。首先,设备开口化改造,对料仓、反应釜等密闭设备,增设观察窗、泄压口,避免粉尘在密闭空间内达到爆炸浓度;其次,工艺连续化升级,采用连续输送、连续加工的生产方式,减少物料装卸、转运过程中的粉尘飞扬,避免间歇性生产导致的粉尘积聚;再次,设备间距合理化,车间内设备布局应保持足够间距,便于通风和清扫,避免粉尘在设备间隙内堆积;最后,设置粉尘收集装置,在产尘点上方安装集尘罩,通过管道将粉尘引入除尘系统,确保粉尘不扩散至车间整体空间。
五、选用惰性气体保护,降低助燃气体浓度
对于无法完全消除粉尘和点火源的场景,可采用惰性气体(氮气、二氧化碳等)保护,阻断助燃条件。首先,密闭设备惰性化,对料仓、粉碎机等设备,通入惰性气体置换内部空气,使氧气浓度降至粉尘爆炸所需的最低氧含量以下;其次,惰性气体连续补给,在生产过程中持续通入少量惰性气体,维持设备内的低氧环境,定期检测设备内氧气浓度,确保达标;再次,惰性气体与除尘系统联动,在除尘设备内通入惰性气体,防止粉尘在除尘过程中因氧气充足而引发爆炸;最后,注意惰性气体安全使用,防止人员缺氧窒息,在密闭设备附近设置氧气浓度检测仪和警示标识。
六、定期开展设备维护与检修,消除潜在隐患
设备老化、故障是引发粉尘爆炸的重要原因,需建立完善的维护检修制度。首先,制定定期检修计划,对除尘系统、通风设备、输送管道、电气设备等进行周期性检查,重点排查设备密封性能、接地装置、防爆部件等关键部位;其次,及时更换老化部件,对磨损严重、密封失效、防爆性能下降的设备部件,立即停机更换,严禁设备 “带病运行”;再次,清理设备内积尘,定期打开设备检修口,清理内部积聚的粉尘,避免粉尘在设备内部形成爆炸性粉尘层;最后,建立设备维护档案,记录检修时间、内容、更换部件等信息,便于追溯和分析。
七、加强员工安全培训,提升应急处置能力
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是防控粉尘爆炸的关键,需开展系统性培训。首先,岗前安全培训,对新员工进行粉尘爆炸危害、防控措施、操作规程等知识的培训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;其次,定期复训与演练,每年至少开展 1-2 次粉尘爆炸应急演练,提升员工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,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最新的粉尘防爆标准和技术;再次,明确岗位职责,制定各岗位的粉尘防爆操作规程,让员工清楚自己的职责和操作要求,严禁违规操作;最后,鼓励员工参与隐患排查,建立隐患上报奖励机制,让员工主动发现并上报生产过程中的粉尘防爆隐患。
八、建立粉尘防爆管理制度,规范安全管理流程
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落实防控措施的保障,需构建全方位的管理体系。首先,制定专项管理制度,明确粉尘防爆的管理职责、工作流程、考核标准等,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;其次,建立风险辨识与评估机制,定期开展粉尘爆炸风险辨识,评估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等级,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;再次,规范作业许可制度,对动火作业、高处作业、设备检修等危险作业,严格执行作业许可流程,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;最后,建立应急预案,制定粉尘爆炸事故应急预案,明确应急组织机构、应急响应流程、应急处置措施等,定期组织演练,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。
九、安装爆炸泄压装置,降低爆炸破坏力
即使采取了上述措施,仍需配备爆炸泄压装置,在爆炸发生时减少损失。首先,合理设置泄压口,在除尘器、料仓、反应釜等易发生爆炸的设备上,安装泄压口,泄压口应朝向安全区域(避免泄压时伤害人员和设备),泄压面积需根据设备容积和粉尘爆炸压力计算确定;其次,选用合格的泄压装置,泄压装置(如泄爆片、泄爆门)需符合粉尘防爆标准,具备足够的强度和泄压速度,定期检查泄压装置的完好性;再次,泄压装置与报警系统联动,泄压装置动作时,触发车间报警系统和设备停机装置,防止爆炸蔓延;最后,对于室内设备,可安装泄爆导管,将爆炸压力和火焰引导至室外安全区域。
十、配置专用灭火器材,提升初期火灾处置能力
粉尘爆炸初期多表现为局部火灾,及时处置可避免事态扩大。首先,选用合适的灭火器材,车间内应配备干粉灭火器、二氧化碳灭火器等专用灭火器材,严禁使用水直接扑救可燃性粉尘火灾(避免形成二次爆炸);其次,合理布置灭火器材,在产尘点、除尘设备、电气设备等关键部位附近,按规定数量和间距摆放灭火器材,确保取用方便;再次,定期检查灭火器材,确保灭火器材在有效期内,压力充足、完好无损;最后,员工需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,通过培训和演练,让员工能够在火灾初期快速、正确地使用灭火器材进行处置。
粉尘爆炸的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需贯穿生产全流程,从源头管控到应急处置形成闭环管理。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特点,全面落实上述 10 大措施,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,加强员工安全培训,不断完善防控体系。只有时刻保持警惕,将安全责任落到实处,才能有效防范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,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。


